弯恐龙

作者 动物世界 浏览 发布时间 13/01/21 点击评论

弯龙

弯龙

  弯龙(学名Camptosaurus)意为“可弯曲的蜥蜴”,是一属草食性、有喙状嘴的恐龙,生活于晚侏罗纪至下白垩纪的北美洲与英国。由于当弯龙以四足站立时,它的身体形成一个拱形,故取此名。
  发现及物种于1879年,奥塞内尔·查利斯·马什(Othniel Charles Marsh)原先命名弯龙为Camptonotus(意为“可弯曲的背”),但因此名已被一种蟋蟀所有,故于1885年才更名为弯龙(Camptosaurus)。
  于1879年,马什从怀俄明州近科摩崖的13号矿场中所得的化石,命名了模式种的全异弯龙(C. dispar)及C. amplus。在1880年代至1890年代,他继续从号矿场得到了标本,并命名了另外两个物种C. medius及侏儒弯龙。
  查尔斯·怀特尼·吉尔摩尔(Charles W. Gilmore)在1909年重新描述马什的化石时,再额外的命名了两个物种,称为布朗氏弯龙(C. brown)及扁平弯龙。
  于1980年,彼得·加尔东(Peter Galton )及H.P. Powell在重新描述普莱斯特维奇弯龙的时候,认为侏儒弯龙、C. medius及布朗氏弯龙,其实是全异弯龙的不同生长阶段或不同性别,所以只有全异弯龙是有效的物种。他们亦将由马什及吉尔摩尔定为是C. amplus的头颅骨,改为属于全异弯龙。吉尔摩尔曾参考此头颅骨来描述弯龙的头颅骨,但近年有科学家发现这个标本并非属于弯龙,于是独立为Theiophytalia属。
 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,当马什在描述北美洲的弯龙物种时,在欧洲就有大量的被认为是弯龙的物种,包括有C. inkeyi,霍格氏弯龙(C. ho函)、利氏禽龙(C. leedsi)、普莱斯特维奇弯龙及凡登弯龙(C. valdensis) o C. inkeyi及利氏禽龙只是一些碎片而被认为是可疑名称。凡登弯龙于1977年被改为是荒漠龙。霍格氏弯龙原先由理察·奥云(Richard Owen)于年命名为霍格氏禽龙(Iguanodon hoggi),于2002年被改为是弯龙的一种。
  其他的欧洲物种,普莱斯特维奇弯龙是从英格兰牛津郡发现。约翰·霍克于年将它命名为普莱斯特维奇禽龙,而于1888年,丝莱将它重新命名为Cumnoria。于1889年,理查德·莱德克(Richard Lydekker)将他改为是属于弯龙。正模标本仍然是欧洲弯龙中最完整的骨骼。
  在2008年,肯尼思·卡彭特(Kenneth Carpenter)与Wilson命名了新种,化石发现于犹他州恐龙国家保护区。这个新种与全异弯龙的差别在下领、较短的颈椎、较直的坐骨与小型末端。
  古生物学最大的成年弯龙多于7-9米长,臀部达2.0米高,体重约1吨。虽然它们的身体重型,由化石足迹来判断,它们除了以四肢来步行外,亦能够以双足步行。
  弯龙属很可能是禽龙及鸭嘴龙科祖先的近亲。它们可能以它鹦鹉般的嚎嘴来吃苏铁科植物。
  叶状牙齿位于嘴部后段,拥有骨质次生颚,使它们进食时可以同时呼吸。灵动的领部关节,使颊部可前后移动,上下颊齿便可产生研磨的动作。眼窝中有块眼睑骨罕见地横突者。
  如同其他鸟脚类恐龙,弯龙脊椎骨神经棘侧边的筋那腱呈交错型态,可协助强化脊柱并使背部硬挺。荐椎有节,弯龙与禽龙的每节荐椎间都有特殊的桩窝关节,可进一步强化脊柱。骨盘下部的骨头朝后,可容纳更大的肠道。
  弯龙的手部有五根指头,前三根有指爪。拇指最后一节是马刺状的尖状结构,与禽龙的笔直尖爪不同。从化石足迹显示,弯龙的手指间没有肉垫相连,这点与禽龙不同。数根腕骨互相固定,可强化手部结构以支撑重量。弯龙的第一趾爪小型,向后反转不触地。







动物世界群号:28964334 动物讨论群号:105971422 鬼故事群号:73813629 联系QQ:572223115@qq.com
关于我们 - 免责声明 - 广告联系 - 在线投稿 - 联系我们 - 网站地图 - 旧版
本站动物世界视频和文章都来源于互联网多数为原创,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,确认之后我们将立即删除
Copyright 2006-2009 Powered By DW20.COM.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9015983号-1